设为首页 | 添加收藏
老式缝纫机 从必需品到收藏品
 
首 页
关于我们
公司产品
实际应用
解决方案
典型案例
品质管理
公司资质
联系我们
如何付款
留言板

老式缝纫机 从必需品到收藏品
 

老式缝纫机 从必需品到收藏品

       不少“80后”童年的印象里总有一个妈妈坐在缝纫机前的背影,机器的嗒嗒声深深地印在很多人的记忆深处。

           衣食住行,衣为先。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,大到窗帘、小到鞋垫,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纺织衣物要靠缝纫机制作。缝纫机,曾经与手表、自行车并称“三大件”,既是计划经济时代家庭里的一件“奢侈品”,也是必需品。当时,为了购买一台缝纫机,人们甚至要连夜排队。

           如今,改革开放40年,服装的潮流变化万千,人们早已经从“一衣三季”变成“一季三衣”,缝纫机也渐渐从家庭劳动生产工具变身为人们手工娱乐工具。小小一件家用缝纫机的变迁正折射了人们穿衣的变化,而服装的变化又反映出改革开放生活的变化……

           缝纫机·故事

           排了一夜队
           花了三四个月工资买回家

           上世纪70年代末,即使不会做技术活,每个家里也要买一台缝纫机。不过,当时缝纫机很难买。今年68岁的市民孙女士当年住在西四,结婚时排了一整夜队,才从西单商场搬回家一台上海蝴蝶牌缝纫机,花费了三四个月的工资。

           这台缝纫机沉甸甸的,底盘带有脚踏板,旁边有转轴,支起机头来,穿上针线,针的起落需要脚踩踏板配合,收起机头,可以当一张小桌子用。缝纫机买回来了,孙女士最开始从窗帘做起,到自己剪裁衣服,渐渐从不会手工的人变成一个用缝纫机制衣的高手。

           孙女士用这台缝纫机给孩子做过小军装、小背带裙等服装,当时最得意的作品是给女儿做的一件小呢子外套。这件深蓝色的大衣是用大人穿的呢子裤改装的,两个裤腿从膝盖以下改成大衣的两个袖子,膝盖以上的裤子改成大衣的前身和后身,用缝纫机嗒嗒地一砸,一件漂亮的小呢子外套就做成了。这件外套女儿穿了好几年,长大后又传给了其他小朋友。孙女士同事们见到后,也纷纷学着用缝纫机为孩子做了一样的外套。

           这台缝纫机为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,孙女士用这台机器做出了电视里的蝙蝠衫、连衣裙。走在街头,不断有人询问她:在哪儿买的?孙女士自豪地说:自己做的。家里的绣花桌布、枕巾经常被客人夸赞,这也是这台缝纫机立下的功劳。

           缝纫机·记忆

           妈妈做衣服的场景影响自己的人生

           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中国总教练徐斌喜欢收集老式缝纫机,每次看到这样的老缝纫机他都倍感亲切,想起儿时妈妈做衣服的情景。

           徐斌的妈妈是当地县服装厂的女工。他儿时的印象里,过年之前妈妈总要把缝纫机搬到院子里,邻居抱来一卷一卷的布匹,妈妈就边量边裁剪,制作衣服。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第一次专门给自己做衣服。1970年底,上小学一年级的徐斌在杂志上看到一件短袖白衬衫,兜口还加了别致的蓝色小斜边,他指着这个向妈妈要。妈妈二话不说搬来缝纫机就给他做。而他就趴在缝纫机边上,看得入迷了。这个印象也影响了他人生的选择。

           徐斌自己第一次去工厂学徒的时候,是搬着从嫂子家借来的缝纫机去的。学徒的工资是每月60多元,攒了三个月后,他终于自己买了一台180元的缝纫机。这台缝纫机一直用了很久。

           缝纫机·退出

           成衣涌入市场缝纫机逐渐淡出生活

           上世纪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期,成衣开始流行的时候,人们穿衣的需求就转向了商场。“有一个时期,缝纫机像嫁妆,也是当年的‘三大件’之一。”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宁说,当年缝纫机的使用者以传统家庭妇女居多,而随着改革开放,女性外出就业的比例加大,她们走出家门,忙碌在各行各业,很难再有时间用一用缝纫机。

           另一个导致缝纫机消失的原因是成衣供应量的增大。随着改革开放,一批服装“倒爷”往来于南北方之间,将最先开放市场的深圳、广州等地时髦的衣服运到北京。北京人第一次看到和香港电视剧里一样的喇叭牛仔裤、蝙蝠衫等成衣,充满新奇和惊喜。

           上世纪90年代,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,成衣也已经越来越多地涌入市场。当人们买一件衣服的价钱,比做一件衣服还便宜许多的时候。家庭缝纫机,已经很少有人打开使用,渐渐成为家中角落里的一件摆设。

           缝纫机·变身

           曾经的家庭劳动工具变为娱乐产品

          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,也让家用缝纫机有了新功能——手工DIY。手工爱好者雅坤向记者展示了一种掌上缝纫机,它与订书机一般大小,却具备过去脚踏机的所有功能,甚至还要更先进一些。比如可以用电脑编程技术绣花,程序输入到机器里,即使毫无经验的使用者,也能绣出一个复杂的花形。DIY的普及推动缝纫机回归家庭,蝴蝶、蜜蜂、飞人、燕牌等当年家喻户晓的老品牌也转向发展手持DIY机型。这两年,迷你便携缝纫产品一个品牌每年能销售一两百万台。

           而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老式缝纫机,如今也变成人们的一种收藏品。过去100多元一台的老款缝纫机,现在在收藏交易市场中能够标出几千元的价格。比如,1964年北京缝纫机厂制造的东方红牌缝纫机,品相完好的甚至可以卖到近万元。 本报记者 傅洋 J004
发布人:北京安鸿达缝纫机配件厂家批发公司
发布时间:2025年3月2日


此新闻已被浏览 1015
点击关闭窗口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如何付款 | 留言板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宏福科技园10号楼4层
市场部电话:(+86)010-62610932;
手机:
13426082725;18519231073;传真:010-62610932 
Copyright(C)2003-2023 北京安鸿达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31849号-1